红楼沁芳--《红楼梦》中的诗语花韵 epub mobi pdf 下载

红楼沁芳--《红楼梦》中的诗语花韵精美图片

红楼沁芳--《红楼梦》中的诗语花韵书籍详细信息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黛玉 1

葬花吟 1

题帕三绝句 14

菊花诗 28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 44

五美吟 56

桃花行 63

抚琴吟 68

宝钗 74

螃蟹诗 74

柳絮词 85

宝玉 92

金陵十二钗曲 92

大观园诸处的命名 109

即事小诗 128

芙蓉女儿诔 141

湘云 157

海棠诗 157

行酒令 166

凸碧凹晶馆联诗 177

芦雪庵争联即景诗 187

探春 206

诗社取号 206

香菱 213

学诗咏月 213

宝琴 221

三人吟红梅花 221

怀古十首 231

真真国女儿诗 239


书籍特色:

《红楼沁芳--《红楼梦》中的诗语花韵》是一本对《红楼梦》中的诗词与花韵进行主题分析、人物评价、文学手法分析以及社会影响的书籍。

在主题分析方面,《红楼沁芳--《红楼梦》中的诗语花韵》探讨了《红楼梦》中诗词与花韵的共同主题,如爱情、自然、命运等。通过对诗词和花韵的分析,书籍深入探讨了这些主题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并与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相互呼应。

在人物评价方面,《红楼沁芳--《红楼梦》中的诗语花韵》对小说中的各个人物进行了评价和解读。书籍特别强调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主要人物与诗词和花韵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他们对这些文学元素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同时,书籍对于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复杂的情感、生活经历等方面也进行了深入剖析。

在文学手法分析方面,《红楼沁芳--《红楼梦》中的诗语花韵》细致地揭示了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运用的各种文学手法。书籍分析了曹雪芹通过诗词和花韵的运用来塑造人物形象、描绘情感、渲染氛围等方面的技巧和手法,同时也对曹雪芹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意图进行了研究。

在社会影响方面,《红楼沁芳--《红楼梦》中的诗语花韵》探讨了《红楼梦》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深远影响。书籍分析了《红楼梦》中诗词与花韵的流传和传承,以及它们对后世文人的创作和影响力。同时,《红楼沁芳--《红楼梦》中的诗语花韵》还从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角度研究了《红楼梦》中的诗词与花韵对于当时社会的影响和反映。

总之,《红楼沁芳--《红楼梦》中的诗语花韵》是一本对《红楼梦》中的诗词与花韵进行全面分析的书籍,通过对主题、人物、文学手法和社会影响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拓展了对《红楼梦》这一经典作品的理解和赏析。

备注:上述内容由ai生成,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作者介绍:

《张觅》是一位作家的笔名,作品则是多种多样的。没有进一步的信息,我无法提供更准确的介绍。

备注:上述内容由ai生成,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出版社信息:

类型:北京工业大学下属的出版机构

成立时间:1987年12月

简介: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7年12月,是由北京市新闻出版局主管,北京工业大学主办的北京市属工科大学出版社。 出版社10余年来,一贯坚持党的出版方针和大学出版社的办社宗旨,坚持为教学科研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方向,立足高校,面向社会,共出版大中专教材、学术理论专著、计算机和其它科技图书、外语类图书、工具书等近千余种。

业务

出版该校设置的学科、专业课程所需要的教材;该校教学需要的教学参考书、教学工具书,与该校主要专业方向相一致的学术专著、译著;适合高等学校教学需要的通俗政治理论读物;根据学校主管部门确定的分工和安排为尚未成立出版社的高校出版同一专业系统的高校教材。

荣誉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刊物(23张)立足高校,面向社会,共出版大中专教材、学术理论专著、计算机和其它科技图书、外语类图书、工具书等近千余种。其中有50余种图书分获"中国图书奖"、"国家教委理论学术著作奖"和"北京市优秀图书奖"等各种奖项。特别是一批实用类科技图书和工具书的出版,体现了理论性和实用性在较高层次结合的鲜明特点,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中国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和出版事业的繁荣作出了贡献。为此,1995年以来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连续两次授予了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全国良好出版社”称号。

评价

10余年来,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一贯坚持党的出版方针和大学出版社的办社宗旨,坚持为教学科研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方向。


原文摘录:

暂无相关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精彩短评:


深度书评:

暂时没有为您找到相关书评,查看其它精彩书评

  • 假话王国历险记-我们何尝不是生活在假话王国中

    作者:清悠居士 发布时间:2019-09-20 15:59:16

    假话国历险记作者意大利的姜尼•罗大里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他的名著洋葱头历险记自从问世以来,就是中国从上世纪60后到当今10后,孩子们成长中不可错过必读童书。作为一名左翼共产党作家,罗大里的著作不仅仅是对孩子的教育,还有着对社会丑陋现象的夸张嘲讽。

    书中的主角小茉莉与生俱来的大嗓门只会给他惹来麻烦,从来没有想过如何利用大嗓们来帮助别人做正确的事。在经历了假话王国历险后小茉莉找到能正确发挥大嗓门的方法。小茉莉就是现实中任何一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在成长的过程中不知道如何挖掘特长而苦恼着,有的特长则被家长和环境束缚着,明明擅长唱歌却偏要去学画画。

    书中的人物很简单,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只能站着的本韦努托。他一坐下生命就会加速流逝,可他总是为别人着想,总是不遗余力的帮助别人,无怨无悔的牺牲自己的生命换取别人的快乐。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遇到自己的人生导师,毫无疑问本韦努托就是小茉莉和小香蕉的人生导师。教会他们用好自己的特长去帮助别人,哪怕付出的是生命。毁灭假话王国不是小茉莉的歌声,而是本韦努托乐于助人的精神。就像书中本韦努托自己所说的,假话王国的子民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所以我要留在这里帮助他们。本韦努托最后如愿以偿帮助了所有假话王国的子民摆脱了说假话的不幸。

    假话王国看似荒诞,其实现实中我们又何尝不是生活在一个假话王国中,被生活所压迫只能颠倒黑白谎话连篇。假话王国历险记至今不被时代淘汰成为世界名著也正是因此。这本书不仅是写给孩子看的,还是写个社会中每个生活在假话王国的大人看的,可悲的是罗大里的童话故事却在当今悲哀实现了。

  • 从来如此,便对么?狂人or常人?—《狂人日记》鲁迅

    作者:周周 发布时间:2020-05-27 14:06:16

    因为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我们对《狂人日记》还算熟悉,可对它的认识可能就停留在“中国第一本白话文小说”。以及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封建文化的反抗……

    在今天,封建社会已经远离我们了,可为什么这篇《狂人日记》仍旧影响着一代代人?

    小 说 结 构

    通篇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文言小序,一是白话正文。

    序文和正文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不仅有文体的对立,还有内容的对立。

    这种结构就有了一种分裂性,对立的因素相互颠覆、消解。

    序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告知读者,小说的正文就是弟弟的日记。

    序 言 大 意

    文言的序文大意是:

    “我”偶然听说多年不见的好友兄弟两人,其中一个病了,所以去探望。 哥哥说得病的是弟弟,现在已经痊愈,去某地当候补官员了。

    还给“我”看了当时弟弟的两本日记,现摘录其中的一篇,用来供医者参考研究。

    记录中有的语误,都一字不改。

    序文是现实社会的象征,序文中的“弟弟”不是狂人,“迫害狂”精神病已经痊愈,还要去当候补官员。

    为什么鲁迅不直接写他去当官?

    而是当“候补”官员?

    根据清代官制,只有官衔而没有实际职务的中下官员,由吏部分发,听候委用,称为

    候补

    可见现在的他已经完全褪去批判精神,为一个小小的官制,甘愿候补,已经彻底融入社会和文化秩序,被完全“收编”。

    语 误 问 题

    序言还提到日记中有语误。

    语误的存在,大概可以有两种解读:

    为了说明,写日记的人是个“狂人”,是“精神不正常”的人,用以区分现实和狂人的想象。

    可以理解为“狂人”在以另一种形式对抗“

    从来如此,便对么?

    既然鲁迅先生说,记录中有的语误,那我们一起看看有哪些语误:

    原文:

    “他们的祖师爷李时珍做的“本草什么”上,明明写着人肉可以煎吃;”

    解释: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曾提到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中以人肉治痨病的记载,并表示了异议。所以是陈藏器《本草拾遗》写着人肉可以煎吃。

    原文:

    “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还是一直从前的事。”

    解释:

    易牙是把儿子献给齐桓公,而不是献给桀纣。

    原文:

    “从易牙的儿子,一直吃到徐锡林;从徐锡林,又一直吃到狼子村捉住的人。”

    解释:

    被挖心剖肝的应该是徐锡麟,而不是徐锡林。

    这些是主要的,还有个别的语句不通,错别字,就不再一一列举。

    正 文 部 分

    白话的正文是狂人的内心独白。

    在他眼中,所有人都想吃他,所有人都“吃人”,又怕被别人吃。

    “狂人”的心路历程大概可以概括为:

    为什么别人看自己眼神总是怪怪的;

    发现众人吃人的秘密,害怕被人吃;

    劝诫哥哥,不要再吃人;

    悲哀的发现,自己可能也吃了自己的妹子;

    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告。

    虽然小说中列举了一些真实吃人的例子。

    但是我们知道,这里的“吃人”更多的是指

    吞噬人的精神、人的主体性,人的自由思想

    月 亮 意 向

    小说开篇,提到: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

    “月亮”代表了某种启蒙的意向,可以认为这是发狂的开始,也可以认为是觉醒的开始。

    后面又接连提到:

    “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

    “天气是好,月色也很亮了。”

    结合后面的描述,这两个场景怎么看都是发生在白天。

    所以,“狂人”到底是分不清太阳和月亮,还是他早就清楚,在那样“吃人”的社会,永远不会看到太阳。

    精 准 描 述

    我们知道这篇小说非常短,大概4700字,但是传递出巨大的信息量,因此每句话都周详、精准。

    通篇最喜欢的话,不是:

    “从来如此,便对么?”

    也不是: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而是那句:

    “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短短的一句话能立刻在脑海中构筑一个画面,动词和名词总比形容词和副词表达准确。

    用最少的话,立起一个“不太正常”的形象。

    残 酷 现 实

    我们应该都有这样一个共识,这样的“狂人”是由文化因素引起,而不是医学问题。

    “狂人”提出的那种“

    去了这心思(吃人),放心做事走路吃饭睡觉,何等舒服

    ”不会被大众接受。

    固化的思维,一时不会被改变,身处其中,也就只能选择,“

    吃人

    ”或“

    被吃

    ”。

    钱理群教授在他的《<狂人日记>细读》中提出:常人若想发现无意识世界的吃人欲望,必须付出疯狂的代价,越过常人的意识控制范围。

    我们当然也会困惑,我们如何能获得反省的能力?到底需不需要觉醒?我们如何能觉醒?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样的社会?

    或许鲁迅自己也不知道,但他在序言中提到,这部作品可以供参考研究。

    既然暂时没有答案,那就从这里开始,一点点去寻找答案吧。

    关 于 鲁 迅

    鲁迅先生是理想主义者,他希望的社会,不仅仅是物质丰富,科学民主,现代化,更重要的是“人”,“立人”是人的个体精神自由。

    鲁迅和胡适不一样,胡适有坚定的信念,是指导者,有种:“你跟着我,我会带你走向胜利”的感觉。

    鲁迅则是怀疑一切的主张和立场,当然也包括自己。

    像鲁迅这样的文人,和政府之间的矛盾就在于:

    革命时,上层革命者需要文人批判当时的社会,激励底层人民奋起抵抗,推翻原有的政治制度。

    一旦成功,革命者建立新的政权,变成统治者。

    这时,他们希望政权稳定,鲁迅这样的文人是永远不满足现状,永远批判的,统治者当然希望知识分子闭嘴。

    鲁迅早就清楚,革命只是取而代之,新的压迫会随之而来,

    社会依旧摆脱不了人吃人。

    虽然纠结痛苦,他还是参与到了革命中,甘愿被利用。

    先生知道自己一定看不到自己理想的社会,可下一代,下下一代……,是否能更接近那个“立人”的社会。

    清醒的人往往最痛苦。

    李济在回忆录里提到:

    1934年鲁迅听冯雪峰(共产党和鲁迅的联络人)介绍革命形势,对冯说:

    你们来到时,我要逃亡,因首先要杀的恐怕是我。

    冯雪峰连忙摇头摆手,“那弗会,那弗会!”

    鲁迅先生清楚知道,革命成功后,第一个被杀的是自己。

    冯雪峰摇头否认时,先生说:“书生气十足”。

    1934年四月三十号,他给曹聚仁的一封信里面说:

    如果有天旧社会崩溃了,我将有一天要穿着红背心在上海扫马路

    所有的预言都变成现实,革命成功后,有多少文人扫马路,关牛棚……

    不知先生当时说出这些话时,混合着怎样的悲戚。

    最后以柏拉图的“

    洞穴之喻

    ”结尾:

    地穴中的一批囚徒,被束缚不能转头,只能通过火堆的投影,看洞壁上的影子。囚徒自然地认为影子是惟一真实的事物。

    如果有一人碰巧获释,碰巧走出洞穴,发现有路可走,发现阳光下的真实世界。他想回去劝说同伴,也走出洞穴,但他的同伴只会认为他在胡言乱语,甚至找机会杀死他……

  • 从《狂人日记》来看鲁迅

    作者:12140105付亚如 发布时间:2016-06-11 14:53:46

    关于《狂人日记》

      首先对文本写作结构做出了整体性的论述。《狂人日记》是只有十三个小段的小说,篇幅之小也是罕见,但是构制得却是极其严密而周到。鲁迅写这篇小说的目的是从根本上进行社会性与国民性批判。在当时共和国政体下仍然是根深蒂固的封建道德,旧社会的“人吃人”本性也没有改变。小说从长远来看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仍然有很大的借鉴作用,或者可以说这一篇小说所揭露的人性本质问题超越时代,这也是我们今天继续对《狂人日记》依然进行着研究的原因。

      鲁迅构建的是一个觉醒的狂人形象,这个形象与我们平时所见到的不同,我们以往见到的都是在社会的逼迫下变为狂人的一些人。也就是说《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事实上是一个觉醒的人。小说第一段说一个发昏了三十年的人看见了月亮,暗示着狂人的觉醒。文章认为这种觉醒与鲁迅的经历有直接的关系。鲁迅在日本留学前的三十年一直在生活在一个儒教道德盛行的环境里,所以发了昏,如今狂人意识觉醒,对这种社会是一种不安与恐惧。

      而后具体的分析文本中的情感表达。小说主要就是使用暗示的手法,文中多次重复出现“村民的眼睛”,这一时期见到的就都是这样的民众形象,“眼睛”作为“国民性”的黑暗象征一直梗结在鲁迅心中。当然此时并没有交代眼睛的真正的含义,一个重要的证据就是这里的眼睛都是“似乎”,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性词,它还是一种模糊的印象。“眼睛”这一意象可以看成是整个文本的一条重要线索。

      《狂人日记》中构建的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但是在文本一开始并没有交代,只是伴随着狂人对人们眼睛的研究的深入才逐渐发现的。尤其是在狂人研究了历史,发现历史都是写着仁义道德,在字缝里都是吃人的字眼,再看到每个人都是一种奇怪的眼神,原来是想吃人,并且也有村民吃掉一个恶人的故事,狂人感到恐惧也就正常了。吃人的社会鄙人包含着吃与被吃的两个方面,只不过狂人担心的只是被吃,他还没有发现自身也是吃人中的一员,吃人,也只是物理上的吃人,没有上升到象征的层次。狂人只是在最后才清晰的看明白这个问题。

      鲁迅看到的是另一个高度,辛亥革命推翻的是上层社会,底层社会依然是一副死气沉沉的样子,民众脑海中的封建传统观念更为严重,所以说“暴君统治下的臣民比暴君更暴”批判的深度不触及民众,那么一切都是无用功。在社会发展的这个问题上,“暴君的臣民”这篇杂文讲述的更加具有理论性。解决社会发展问题在于解决个人的独立问题,个人独立问题解决掉,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只不过个人主义意识是一直受到打压的,宿命论的观点就是消除个人主义,顺其不变,错误的把团体利益高于一切思维变成打压的一种手段。个人问题就是鲁迅希望解决的。他的观点对于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来讲都是先导性的,这是近代亚洲国家共同的课题。

      文章的另一个主题就是批判,在批判之前必须弄明白鲁迅的一个观点,“奴隶与奴隶主是相同的。作者这样说是有着充足的证据的。在近代社会,每个人都是吃人者也都是被吃者,因此都是面面相觑,相互提防着,这不算完,每个人都想着如何找到更弱的人吃掉。所以没有一个真正的弱者。给早社会的前提就是联合所有的弱者一起推翻奴隶主所巩固着的封建社会。这就可以理解”暴君的臣民比暴君更暴“这句话了。因此首要的批判对象就是被压迫的民众。鲁迅明白要想真正变革社会就要改造”吃人社会“的整体构造,这比单纯的打击统治者要更加有作用。社会的整体构造是由普通民众构建的,改造国民性是根本。但在广大的民众看来,自己就是受压迫者,他们不能意识到自身的问题,所以需要一个指出来。鲁迅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在《狂人日记》中普通民众就是社会的主题,将他们置于主人的地位,批判他们。如果普通民众不把自己作为社会的主体社会就没有办法进行改变。批判的目的就是让普通民众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民众需要改造的地方是多方面的,在这个社会,弱者会吃强者,善人会吃恶人。这也是一个需要立即改变的状况,并不是说要强者吃弱者,恶人吃善人。民众的思想是带有劣根性的。许多时候人们会“挟正义以攻伐”,扛着正义的大旗到处烧杀抢掠,让得自己无愧实则不对。在那样的社会中但凡有一点勇气的,或是有主体性的人,只要是观点不同意见不对都会死在这样所谓的正义之下。这是人性的弱点,依靠的似乎就只有自觉了。

      《狂人日记》最后的几个部分是最难以理解的,所以单提出来说一下。最后的几个部分狂人已是真正的觉醒了的。主人公的恐惧已经由感觉和本能,深化到意志和伦理方面。狂人的呼喊是对这个吃人社会的无情攻击,他用自己的规劝去改造“大哥”,这种自觉已是发展到了可怕的地步。然而别人都是将它作为疯子一样,没人会相信疯子的话,这是狂人最为无奈的事。还有另一种觉醒就是对自己的认识,改革运动的失利是主要原因,狂人已是知道自己原来也是吃人的人。连自己都不能逃离这个命运,那就只有把希望寄托于未经世事的孩子身上了,所以说救救孩子。

      分析完《狂人日记》的构架与阐发的观点,作者又提出了几个难解之处。这些也没有脱离文本,结合文本主要是讲述鲁迅自身转变的过程,包括“告别青春,获得自我”,“个的自觉,罪的自觉”。

      “告别青春,获得自我”:小说《狂人日记》可以看做是鲁迅获得主体性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小说中表现在第一章到第十章,这一阶段的鲁迅是一个满怀激情的开拓者,先觉者。只不过先觉者意识,指导者意识还经常同被害者意识互为表里地融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不成熟的先觉者。第二阶段就是真正的获得主体性的阶段,这一阶段对应的是第十一章到第十三章,这个阶段也叫做获得自由的阶段,此时鲁迅与现实分离开来,思想,文学等等纯粹属于个人行为,当自己与事件本身分离后,看到的也会更加的清晰,可以看作是“价值自由”或“个的自觉”。

      “个的自觉,罪的自觉”:鲁迅所说的个的自觉也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当初他所认为的是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人,是一个“精神界的战士”“被害者中的发言人,反抗者”,事实却不是这样,当他从异己意识中被解放出来后,他才发现自己就是社会中的一员,但是是具有个别性的,有价值的,他的自我价值就体现在文学上,或者说文学可以充分实现他的价值。个的自觉还意味着主体性的确立,这里主体性的产生伴随着“绝望”与“寂寞”,因为主体性的产生是拒绝既成的思想,和对未来的乐观心理。当然鲁迅或许已经确立主体性,他总是“绝望”和“孤寂”的。产生于意志和伦理上的责任意识是区别于个的自觉的,文学上的自觉相似于罪的自觉。文学上的自觉产生于鲁迅对自己的认识,他不是一个单纯的被害者或是一个加害者,拥有着双重意识的他用笔做工具去揭露社会的腐朽,推动了“个”的责任意识出现,过程中伴随“绝望”与“孤寂”推动了“罪的自觉”的出现。

       在《狂人日记》还有一句特别敏感的话“吃了妹子的肉”,这种自觉的背后与鲁迅心灵受到创伤有很大关系。在辛亥革命后,他承受着很大的压力,看过了许多人在辛亥革命后遭到迫害,让得自己“世故”小心翼翼,自我克制,来自历史和社会的打击有时高于意志和伦理的,迫害越深自己感到的自愧也就越重,所以萌生这种自己也是吃人者的意识是很正常的。另一个原因是鲁迅的旧友范爱农的死对他的打击。鲁迅最先接触到欧美先进的文化,所以对组多国人都抱有一种过激的异己思维,但是范爱农的死以及组多先烈的死都深深的触及他的灵魂,因此鲁迅的自省与反思意识开始萌生,甚至鲁迅认为范爱农的死与自己是脱不了干系的。由此而产生的责任意识也是“罪的自觉”的一种表现。

      

  • 乱世悲歌

    作者:天使馨儿 发布时间:2010-12-23 10:51:11

    鲁迅先生生活在中国那段水深火热的革命的灰色的年代,混沌的国人还没有完全觉醒,两千年来的封建思想仍在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只在暴力革命中取得胜利是不够的,国人的奴性思想是社会健康发展的桎梏:辛亥革命的硕果被军阀窃取,推翻清政府后又要建立另一种迫害压榨穷苦人民的帝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号角即将吹响时又爆发出国共彻底决裂的危机;国民党严酷的统治和持续四年之久的内战,是什么让即使取得胜利了的中国仍然动荡不安?如果改变不了人们根深蒂固的迂腐和懦弱,革命的意义永远无法实现,中国的和平时代永远不会到来。先生翘首以盼的是一个和平民主、平等自由、国人相亲相爱的和谐美好的社会,他用自己的纸笔和顽固保守势力斗争、和国人的愚钝斗争、和想要奴役国人思想蒙蔽国人意志的封建势力斗争,他想反映的是那个时代黑暗的社会和悲哀的现状,唤醒国人清除封建残余,跻身革命事业,对社会的不平等奋起反击是他倾其一生所希望能做到的事情,可是到了他生命的尽头,也未能看到在他的努力下,才能够到来的正义的新世界。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我怕得有理。”

    这是小说的开篇,人物的意识首先登场了。为什么“今天”的月光格外好呢?为什么以前的三十多年见到的“全是发昏”的呢?“我”的精神因月光格外的爽快,可是“我”觉得还是要小心,因为“赵家的狗”不知为何,“今天”看了我两眼。其实主人公意识的登场,先生就预示着他的意识与常人的并不相同,否则“狂人”二字又从何而来呢?

    这几天出行“我”总觉得村人的眼神和言谈举止有些许异样,便想起了其他村庄的人们将大恶人打死并把他的心肝挖出来吃的传闻,“我”终于明白其中缘由,其他村庄的人会吃人,缘何自己村庄的人就不会呢,既然可以吃别人,为什么不可以吃“我”呢?“我”猛然发觉,原来这是一个吃人的世界!本文的叙述者说,“狂人”是患了“迫害症”这类的癔症,因此称他为“狂人”。然而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一个生活在封建士大夫家族中在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中猛然觉醒的知识分子。他的臆想并不是毫无理由,他以为他所生活的世界日益变成一个人吃人的世界,其实他看到的是人们独立的思想被日益吞噬,他看到的是在这个黑暗社会下人们的人格逐渐丧失。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狂人”所看到的“仁义道德”,是封建礼教下的道德,而他已经觉醒的民主意识让他看到这封建思想中极力提倡极力追捧与膜拜的道德,其实是活生生的“吃人”二字!在“狂人”臆想的世界里,他看到的是在封建礼教地束缚下,一个 人与人之间互相残害的,人吃人的可怖的世界,他认识到,原来几千年来的封建文化,教给人们的实质,其实就是“吃人”二字。他感到亲情的缺失、人情的淡薄,他感到孤立于世间的艰险与悲戚,人吃人的残酷迫害正在趋近于他,其实是封建思想的魔爪正在伸向他。“狂人”病症只是把封建残余对人身心的侵害变得更加具体和生动了,然而却没有人能明白他的恐惧,没有人明白他的狂与不狂, 没有人能看到自己内心比“迫害症”更加可怕的病症。在这样的情况下,真正的“狂人”被看作普通人,而觉醒的人却被看作“狂人”形单影只地艰难而忐忑地在乱世中挣扎度日。

    现在看来,“狂人”其实说的并不只是主人公本身,而是生活在那个黑暗的世界里,在封建思想的压迫下,人性逐渐泯灭的全体国民。

    “救救孩子……”

    多么微弱,无奈,又悲壮的呐喊,救救孩子、救救下一代吧,被侵蚀的头脑、被腐化的思想,到你们就停止吧,让封建社会的假仁义假道德侵害到你们这一代就停止吧,别让下一代的孩子们还像你们一样,在这种可怕的、人情淡漠的年代里、在“吃人”与被吃中终其一生。

  • 鲁迅《狂人日记》:比果戈理的忧愤更深广

    作者:Gloria 发布时间:2013-09-04 23:29:46

    鲁迅曾在“女师大风波”中警告许广平说,“小鬼不要变成狂人,也不要发脾气。人一发狂——自己吃亏,因为现在的中国,总是阴柔人物得胜。”同时他也表示“决不肯使自己发狂”。

    在我个人看来,“狂人”之“狂”,与“战士”或“疯子”并无必然联系,它只是作者对于“人”的浮躁情绪或偏执思想,以自身生命体验所给予的强烈反讽而已。

    小说第一页: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格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

     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我怕得有理。”

    作品开端给出了四个明确意象——“月光”、“我”、“三十多年”以及“赵家的狗”。“月光”是外部影响,“我”是启蒙主体,“三十多年”是时间泛指,“赵家的狗”是无意识生命体。这无疑是一个极具反讽意味的荒诞组合:“月光”使发昏了“三十多年”的“我”幡然醒悟,但觉醒了的“我”虽然“精神分外爽快”,却只能去面对无意识生命体的“狗”。

    作者首先有意将 “狼子村”中两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吃人”形象——“赵贵翁”(社会势力)和“大哥”(家族势力),都完全排除在了“狂人”所“怕”的范围之外——虽然“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但是“他”怕“我”而不是“我”怕“他”;尽管大哥“满眼凶光”,同样因其“怕我”而“只是低头向着地”。

    “狂人”的所“怕”,竟然是来自于“孩子”的“眼色”、“女人”的“眼睛”、“老头”的“鬼眼”、“佃户”的“怪眼”、“青年”的“怒眼”,概而言之就是“狼子村”那些下层村民,他们对于“狂人”反抗呐喊所持的冷漠神情与敌视态度。

    “狂人”之“怕”,曲折而巧妙地表达了鲁迅本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结构的清醒认识:民众虽然是社会与家族的被压迫者,同时也是社会与家族的牢固基础;民众与传统所自觉形成的强大联盟,为一切革新者编织好了一张巨大而无形的死亡之网。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这是狂人内心的自白,但其实鲁迅早已在文中透露了就连孩子也是不可救的。

    第一个是直接证据,即作者本人在第二章节中的一段交代:“前面一伙小孩子,也在那里议论我;眼色也同赵贵翁一样,脸色也都铁青。我想我同小孩子有什么仇,他也这样。”这说明“狂人”已经清醒地意识到,“小孩子”是“赵贵翁”与“大哥”的“吃人”同伙,而“他们娘老子教的”那些“吃人”法宝,恰恰又反证了“吃人”文化无法终止的历史连续性。因此“救救孩子……”后面被省略掉的残缺话语,应该是“究竟有无可能”?

    第二个是间接证据,即鲁迅在其小说创作当中,有关“孩子”命运归宿的相似性描写:《药》中华老栓的“孩子”死了,《明天》中单四嫂的“孩子”也死了,《故乡》中的“孩子”变得麻木了,《长明灯》里的“孩子”更是孺子不可教也——如果说鲁迅将“孩子”视为是民族“拯救”的最后希望,那么这些“孩子”最终都归于肉体或精神的彻底毁灭,无疑是作者对于自己脆弱“希望”的无情否定。

    第三个是推导证据,即民族文化独特性因素所导致的“孩子不可救”:“孩子”既然是“吃人”者的嫡系后代,那么“吃人”文化早在他们生命的孕育过程中,就已通过其母体血缘被赋予了先天“吃人”的遗传基因,“没有吃过人的孩子”在“狼子村”里,过去不存在、现在不存在、将来也不会存在!

    文中“反抗绝望”这句至理名言,我认为这是一句没有答案的动态词组,其本身包含有两层可以破解之意:一是“反抗”了,不再“绝望”;二是“反抗”了,所以“绝望”。我个人宁愿选择后一层意思。鲁迅之所以要“反抗绝望”,恰恰说明他的确是感到了“绝望”;鲁迅让“狂人”由“发狂”到“病愈”,其实就是他对思想启蒙的绝望情绪与悲剧预言。


下载点评

  • 图文清晰(31010+)
  • 下载速度快(534+)
  • 速度快(71010+)
  • 无盗版(936+)
  • 无广告(347+)
  • 在线转格式(539+)
  • epub(667+)
  • mobi(4108+)
  • azw3(477+)
  • txt(495+)

下载评价

  • 网友 陈***秋:

    下载速度:10分 / 书籍完整:10分 / 阅读体验:3分

    ( 2024-05-18 00:46:28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习***蓉:

    下载速度:3分 / 书籍完整:4分 / 阅读体验:5分

    ( 2024-05-17 16:18:32 )

    品相完美

  • 网友 訾***雰:

    下载速度:10分 / 书籍完整:10分 / 阅读体验:7分

    ( 2024-05-18 11:53:08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苍***如:

    下载速度:3分 / 书籍完整:6分 / 阅读体验:9分

    ( 2024-05-17 16:25:14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居***南:

    下载速度:4分 / 书籍完整:7分 / 阅读体验:3分

    ( 2024-05-17 16:15:25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宓***莉:

    下载速度:3分 / 书籍完整:9分 / 阅读体验:5分

    ( 2024-05-17 16:18:37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车***波:

    下载速度:6分 / 书籍完整:7分 / 阅读体验:6分

    ( 2024-05-17 16:20:45 )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汪***豪:

    下载速度:10分 / 书籍完整:8分 / 阅读体验:4分

    ( 2024-05-17 17:18:06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薛***玉:

    下载速度:7分 / 书籍完整:7分 / 阅读体验:4分

    ( 2024-05-17 16:17:35 )

    就是我想要的!!!

  • 网友 曾***玉:

    下载速度:9分 / 书籍完整:5分 / 阅读体验:4分

    ( 2024-05-17 16:17:53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和红楼沁芳--《红楼梦》中的诗语花韵相关的视频:

两版《红楼梦》之【芳官、龄官】对比






最新书籍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