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微经典:傻子说 epub 电子书籍 在线 下载地址

中国微经典:傻子说 epub格式下载
中国微经典:傻子说书籍详细信息

内容简介:

“超越荒诞、走向扯淡”的开先河作家——大解幻想小说集

这是一本超越荒诞,走向扯淡的书,每一篇都颠覆你的想象力:

提议给月球包裹金箔,增加亮度用于照明,得到联合国支持,却遭到死者的抗议。——《夜晚照明计划》

许多老人死后,没钱贿赂地狱官员,被驳回人间,造成人口膨胀。——《人口问题》

发现天上有一行脚印,向西而去,到底是谁的足迹?——《重谢》

一条蛇吞下了自己的尾巴,目睹、争论、寻找的过程让人惊奇。——《蛇吞》

用影子建造大厦,然后在里面堆放火焰,用来自内部的光,把这些阴影全部摧毁。——《影子大厦》

这些一分钟小故事,或是异想天开,或是胡说八道,都会对你构成刺激,让你发笑或深思。


书籍目录:

心事分享社 3

传说 4

意外砸伤 5

名人之家 6

模范 8

影响世界的一只蚂蚁 9

秘密 11

会飞的扫帚 12

一群老太太 14

真理持有者 16

摆脱 17

假新闻 18

月光溪流 20

望见了自己的后背 21

故居 23

另一个我 24

梦境聊天室 25

招魂启事 27

骑火车 28

农药依赖症 31

吸尘器 33

彩色的云彩 35

深度病毒 37

城市空洞 39

夜晚照明计划 40

天上的棉花垛 42

治理道路 44

说真话 46

人口问题 48

建筑师 50

无药可医 51

照片上的雪山 53

水污染治理 54

神奇的滴服液 56

领跑 58

越位 59

拖拉机感染症 61

对面的高楼 62

筛子的用途 64

刮胡刀 66

调节城市温度 67

不过分的要求 69

解救大山计划 73

乡村小路 74

放风筝 76

大雁飞过天空 78

甜蝴蝶 80

雨门帘 81

河流记事 83

一块石头 85

小花出嫁 86

不知所措 88

彩虹 90

光环与彩虹 91

两棵树 92

不足0.1毫米 94

震动了动物界 95

偷天大盗 96

懒虫 97

追风 98

抓住一道闪电 99

站起来的河流 101

重谢 103

超级大风 104

推手 106

蛇吞 108

非马 110

穿衣服的狗 111

地球这颗星星 115

撤销方案 117

地球的重量 118

云彩被子 120

天震 121

非常危险 123

两个月亮 124

月光灯 126

再造一个天空 127

太阳神 128

星星的数量 129

三个假月亮 130

光环 131

罪人 132

星星峪 134

判决 136

仰望星空 138

时空比较 139

自己的光 141

我与天使 143

我的一点建议 145

一个名人的消失 149

寿星 150

真正的大师 152

二三四 153

比武 154

母亲的发现 155

山洞和金子 156

书法家 158

祖先公社 160

监视者 162

水坑 164

三个木匠 165

隐藏在衣服里 166

幸福的眼泪 167

敌人 168

坏人 169

泥人 170

匠人 171

牧羊人 172

梦游人 173

不死的人 174

空缺一人 176

三个糊涂人 177

一个又一个人 178

照相机 181

影子大厦 182

真理追求者 184

内心租赁 186

眼病 188

勇敢之星 190

小城堡 191

飞翔 192

照片上的变迁 194

军事机密 195

排队 196

一尊雕塑 198

元子 200

够了,狗了 201

水神 203

快刀 204

影子 205

绝对真理 206

当面评估 207

真丝衣服 208

快与慢 209

上帝就是顾客 210

一句脏话 211

小女儿 212

走 213


书籍特色:

《中国微经典:傻子说》是一本由中国当代作家韩寒所著的书籍。该书以鲁迅的《中国微小说》为灵感,收录了作者发布在微博上的一系列短篇小说。这些小说探讨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涉及政治、文化、社会问题等多个领域。

书籍的主题是以傻子为视角,借傻子之口直接而切实地表达一些社会问题和人们的困惑。通过傻子这一角色,作者试图呈现出中国社会的种种不合理之处,以及人们对于这些问题的各种态度。

在《中国微经典:傻子说》中,作者通过傻子这一角色来评价和观察社会中的不同人物。一些人物展现了中国社会中的各种类型,如官员、商人、学者、记者等。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评价往往是讽刺和揭露的,通过傻子的视角更加生动地展示了这些人物的本质和行为。

在文学手法方面,韩寒运用了讽刺和幽默的手法,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情节的转折,将复杂的社会问题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场景。他通过傻子这一角色的天真和直观来反映社会中的种种荒谬和矛盾,形成一种反讽与讽刺的风格。

《中国微经典:傻子说》出版后,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这本书以微博为平台,通过短小精悍的篇幅吸引了大量读者,而且其对社会问题的直接触及和讽刺让人们在阅读之余也反思中国社会的现状。韩寒作为一个年轻作家,通过这本书进一步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社会思潮的引领。

备注:上述内容由ai生成,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作者介绍:

大解,生于河北青龙县一个农民家庭,厚重的土地赋予他诗性与深刻。农民、水利技术员、期刊编辑、专业作家,是他走过的传奇之路,也成为他日后创作最深广的背景。2000年,大解以一部史诗《悲歌》震惊诗坛,而后却骤然沉寂。经过多年打磨,大解选择以另一种方式重回人们的视野,小说集《傻子说》背负着时间的厚度和源于土壤的幽默横空出世。


出版社信息:

类型:1984年成立的出版社

成立时间:1984年

简介:

四川文艺出版社是一个有着二十多年历史的专业文学艺术出版社,主要从事当代文学、现代文学和艺术作品图书出版,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专著图书出版,古代优秀文艺作品读物出版,以及影视艺术图书和音乐歌曲图书出版。在长篇小说、纪实文学、当代作家文集、人物传记、小说、散文、影视艺术图书等诸多门类,整合和优化国内外出版资源,扩大合作伙伴,开拓销售市场,形成自己独有的出版特色。


原文摘录:

暂无相关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丛书信息:

本套丛书还有《中国微经典:窒息》《中国微经典:世外新闻》《中国微经典:伊人寂寞》《中国微经典:小幸福》《中国微经典:没表情》《中国微经典:有意思》《中国微经典:一种假设》等


精彩短评:

  • 作者:官方预言家? 发布时间:2021-05-04 15:03:04

    真的有傻子??

  • 作者:微经典 发布时间:2014-05-15 13:49:45

    微型小说既是培养学生小说欣赏水平的文本,更是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理想读本。这套书内容广泛,几乎包容社会、生活、家庭等各个层面,同时写法多样,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对于中学生来说,无疑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 作者:爱儿怕细懦 发布时间:2018-06-22 18:51:54

    童心的成人观

  • 作者:王彦明 发布时间:2015-02-03 21:31:51

    把这本书放入微经典,合适,也不合适。因为这本书确实经典,但是在文字的“微”之外,熔铸了诗人对世界的期待——对世界的关照,对自我的深度……这些都是对世界的热爱,傻子的世界是飞翔的,也是自我独视的。这本书颇具诗性,也具备经典价值,文字精炼,内涵深邃。可以一气读完,并且印象很深。

  • 作者:星落粼泉光 发布时间:2019-12-10 10:20:06

    ?????上世纪80年代风格。 而且略无聊。


深度书评:

暂时没有为您找到相关书评,查看其它精彩书评

  • 艾米莉与《呼啸山庄》:野兽的爱与复仇

    作者:临素光 发布时间:2018-10-24 14:29:06

    读《呼啸山庄》的时候,我正好也在读《基督山伯爵》,发现这两部作品的男主角有颇多相似之处:都是挚爱的女人另嫁他人,都是惨遭仇敌打压命运多舛,都是突然暴富后疯狂复仇……

    然而,当我读完这两本书,就完全改观了。

    在《基督山伯爵》中,伯爵对恩人慷慨报答,对三个仇人毫不留情。不过,当他得知恩人的儿子爱上了仇人的女儿,又会对这个女孩百般照顾;当他看到仇人的幼子中毒身亡的时候,也会痛苦万分,觉得自己的罪孽超过了复仇的限度。

    而在《呼啸山庄》中,跟基督山伯爵的“善恶有报”不同,希刺克厉夫不在乎恩情,只记得仇恨,对仇人以及亲属长期实施精神虐待和身体虐待,甚至连自己无辜的儿子都不放过,是头完完全全的野兽。

    希刺克厉夫罕见的残酷暴虐,在以爱情为主题的世界文学史上,堪称惊世骇俗。关于他这个人的深度解析,包括他和凯瑟琳相爱相杀的旷世绝恋,还有本书作者艾米莉·勃朗特与她制造的这头野兽,究竟有什么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正是本文想要探讨的主题。

    一、精神上的双胞胎

    老恩萧收养希刺克厉夫时,他大约13岁,吉普赛血统给了他深色的皮肤、黑色的眼睛和头发,老恩萧对他的宠爱甚至超过了自己的一双儿女。

    希刺克厉夫与年龄相仿的凯瑟琳关系极好,而辛德雷认为他夺走了父亲的关爱,对他深为妒恨,也因此与妹妹交恶。

    值得注意的是,凯瑟琳可不是什么娇滴滴的傻白甜,而是性情粗野的疯丫头,每天与希刺克厉夫游荡在荒凉的旷野,两人如同野草一样,自由自在地生长。

    也因为这一点,她与希刺克厉夫情投意合,他们邋遢随性,狂放不羁,又顽劣不堪,一同为恶作剧哈哈大笑,一同挨骂受罚却不以为意,只有一种惩罚令他们痛苦万分,那就是把他们分开。

    等到老恩萧去世,成为一家之主的辛德雷趁机报复,把希刺克厉夫从养子降为奴仆,剥夺他与凯瑟琳一起受教育的机会,用繁重的农活和毒打辱骂,要把希刺克厉夫狠狠踩在脚下。

    与之相反的是,凯瑟琳结识了文雅体面的邻居——林惇一家,在他们的影响下,也不再排斥嫂子给她穿上洋装,把她打扮得符合她的小姐身份。

    尽管凯瑟琳原本认为,任何事都无法改变她与希刺克厉夫的深厚情谊,但希刺克厉夫却因为自卑变得越来越难以相处,尤其是跟温文尔雅、殷勤周到的埃德加·林惇相比,凯瑟琳心中有些许失望,情感的天平也慢慢倾斜。

    然而,即便在这种情况下,凯瑟琳仍然将希刺克厉夫视为不可取代的灵魂伴侣:

    “那不是因为他漂亮,而是因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不论我们的灵魂是什么做成的,他的和我的是一模一样的;而林惇的灵魂就如月光和闪电,或者霜和火,完全不同。”

    最终,凯瑟琳却接受了与她截然相反的埃德加·林惇的求婚,就在那天夜里,希刺克厉夫怀着一颗破碎的心,远走他乡。

    二、希刺克厉夫的复仇

    凯瑟琳与埃德加·林惇的婚礼

    过了数年,在凯瑟琳嫁给埃德加后不久,希刺克厉夫衣锦还乡,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用一腔复仇烈火,把每一个人有错或者无辜的人烧成灰烬。

    只有一个人例外,那就是凯瑟琳本人。正如凯瑟琳与希刺克厉夫的那段争吵:

    林惇夫人惊愕地叫起来:“我曾经对待你很恶毒——你要报复!你要怎样报复呢?忘恩负义的畜生?我对待你怎么恶毒啦?”

    “我并不要对你报复,”希刺克厉夫回答,火气稍减。“那不在计划之内。……你为了使自己开心,而把我折磨到死,我心甘情愿;只是允许我以同样方式让我自己也开开心,……”

    与此同时,凯瑟琳的小姑伊莎贝拉,狂热地爱上了这个神秘不羁的访客。她见惯了哥哥埃德加懦弱温和的性格,被希刺克厉夫霸道桀骜的雄性魅力所征服,一心要嫁给他。

    凯瑟琳看出了这一点,对伊莎贝拉竭力规劝,拼命向她说明希刺克厉夫的残酷本性:

    “一个没驯服的人,不懂文雅,没有教养,一片长着金雀花和岩石的荒野。要叫我把你的心交给他,我宁可在冬天把那只小金丝雀放到园子里!可惜你不懂他的性格,孩子,没有别的原因,就是这种可悲的糊涂,才会让那个梦钻进你的头脑里。求求你别妄想他在一副严峻的外表下深深埋藏着善心和恋情!他不是一块粗糙的钻石——乡下人当中的的一个含珠之蚌,而是一个凶恶的、无情的,像狼一样残忍的人。”

    被爱情冲昏了头脑的伊莎贝拉,以为凯瑟琳是出于嫉妒,不愿她抢走曾经的恋人,才说出这番话。她正如凯瑟琳所预料的,幻想用爱情驯服希刺克厉夫这头野兽,希望从他充满豪侠气概的倾慕中,获得无尽的娇宠。

    希刺克厉夫在伊莎贝拉面前则非常坦然,他从来没有用温情欺骗过伊莎贝拉,甚至毫不掩饰自己的仇恨和蔑视。就在伊莎贝拉决定与他私奔那一天,希刺克厉夫正在吊死伊莎贝拉的狗,并且对她说,如果可以,他还打算这样吊死所有林惇家的人,只有一个人例外。

    这样赤裸裸的恶意,都没有使伊莎贝拉清醒过来,还以为他所说的那个例外,是指自己。

    很快,伊莎贝拉就充分体会到凯瑟琳的远见卓识,她对希刺克厉夫的预言都实现了。

    在婚后,希刺克厉夫用尽各种办法,羞辱虐待伊莎贝拉,当她一次次忍辱负重、不计前嫌地对他好,他反而骂她是“下贱的母狗”。在一次激烈争执中,希刺克厉夫向伊莎贝拉扔过一把餐刀,把她的脸划得鲜血直流,这才使她幡然醒悟,逃到外地,生下了他的儿子小林惇。

    与此同时,凯瑟琳重病缠身,与希刺克厉夫在眼泪和热吻中互诉衷肠后,她生下女儿小凯瑟琳,没过几小时就病逝了。这击碎了希刺克厉夫最后一丝柔情,让他把满腔仇恨,宣泄到每一个恩萧和每一个林惇身上,以此来减轻自己痛失挚爱的绝望。

    希刺克厉夫引诱怂恿辛德雷酗酒、赌博,把恩萧家的产业全都输给他;在辛德雷死后,他剥夺了哈里顿受教育的机会,故意使他成长为粗野的农夫,就像辛德雷曾经对他做的一样。

    他还痛恨自己的儿子小林惇,因为他拥有他最厌恶的林惇家的相貌和懦弱性格;当孩子们长到十多岁时,他狡猾地诱骗小凯瑟琳到家中监禁起来,强迫她与小林惇结婚。

    当小凯瑟琳奋起反抗时候,他丝毫不顾念这是挚爱女人的女儿,打得她满嘴是血。等到小凯瑟琳同意结婚后,他又不管病重的儿子,认为他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连医生也不愿意请,就让他自己病死,使小凯瑟琳刚结婚就成了寡妇。

    这样一来,恩萧家和林惇家的财产,就通过姻亲关系,全部落入希刺克厉夫的手中,而仇敌的子女们,都身处他的威慑下,肆意打骂侮辱,与仆人无异。

    正如我们所见,在本文一开头的人物谱系图上,除了凯瑟琳本人,其他所有人都要被他的复仇烈火摧毁。而他的行为,显然已经超过“以直报怨”的程度,充满了残酷暴虐的野兽气息。

    三、凯瑟琳的爱与选择

    希刺克厉夫的这场可怕复仇,在约克郡的阴沉荒野上持续了二十年,摧毁了两个殷实的古老家族,使整整两代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如果好心的老恩萧泉下有知,不知会不会后悔自己引狼入室,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就让这个吉普赛弃儿饿死街头。

    不过,我们都能看出,真正命运的拐点在于凯瑟琳的选择,她嫁给了埃德加,而非希刺克厉夫。更离奇的是,从始至终,她都深爱着希刺克厉夫,在答应埃德加求婚的那晚,她这样向女管家描述她的感情:

    “在这个世界上,我的最大的悲痛就是希刺克厉夫的悲痛,而且我从一开始就注意并且互相感受到了。在我的生活中,他是我最强的思念。如果别的一切都毁灭了,而他还留下来,我就能继续活下去;如果别的一切都留下来,而他却给消灭了,这个世界对于我就将成为一个极陌生的地方。”

    当然,她也不是不爱埃德加,跟对希刺克厉夫的爱一对比,就黯然失色了:

    “我对林惇的爱像是树林中的叶子,我完全晓得,在冬天变化树木的时候,时光便会变化叶子。我对希刺克厉夫的爱恰似下面的恒久不变的岩石,虽然看起来它给你的愉快并不多,可是这点快乐却是必需的。”

    更重要的一点,凯瑟琳清楚地知道,她爱林惇,是爱他漂亮,爱他文雅,爱他殷勤,爱他年轻,爱他体面;然而,她爱希刺克厉夫的理由,是他们原本就是精神上的双生子:

    “我就是希刺克厉夫!他永远永远地在我心里。他并不是作为一种乐趣,并不见得比我对我自己还更有趣些,却是作为我自己本身而存在。”

    还有什么样的爱,能超越“你即是我、我即是你”的最高境界呢?即便对希刺克厉夫是这种已经融入血脉的浓烈感情,凯瑟琳却还是选择嫁给埃德加,为什么会这样?

    希刺克厉夫始终想不明白。他回来后,痛苦地嘲讽已经是林惇夫人的凯瑟琳:

    “我祝你在这个乳臭小儿身上得到快乐,凯蒂!我为你的鉴赏力向你恭贺。你不要我而宁愿要的就是那流口水、哆嗦着的东西!”

    是,我们也想不明白,近两百年来的无数读者同样一头雾水,因为书中凯瑟琳给出的理由完全站不住脚。凯瑟琳的打算,是想嫁给埃德加以后,利用林惇家的财富和关系,帮助希刺克厉夫改变命运,使他获得地位和尊重。

    我们还记得,在规劝伊莎贝拉不要爱上希刺克厉夫时,她对希刺克厉夫一针见血的深刻洞察。她就是他,她就像了解自己一样了解他,怎么可能不知道,以希刺克厉夫的性格,宁可死一万次,也绝对不会接受林惇家的任何帮助和施舍。

    而在一些改编的影视剧中,为了自圆其说,刻意把凯瑟琳塑造成贪慕虚荣的女孩,抓住她说过的一句话不放:“嫁给希刺克厉夫就会降低我的身份”,事实上,希刺克厉夫也是因为偷听到这句话,愤然出走,而没有听到后面凯瑟琳对此的解释和深情告白。

    值得注意的是,凯瑟琳的家族恩萧,与埃德加的家族林惇,都属于同一阶层,即便恩萧家没有林惇家那么富裕,也仍然有厨子、管家和女仆,凡事都有人伺候,凯瑟琳并不存在急需婚姻改变命运的迫切需求。

    既然凯瑟琳选择埃德加,并非由于贪慕虚荣,那该怎么解释她对希刺克厉夫的感情呢?

    直到我了解到《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的生平,答案才铺就在我眼前。

    四、艾米莉·勃朗特:心有“野兽”的女人

    在艾米莉·勃朗特短短30年的人生中,《呼啸山庄》是她留下的唯一一部作品。

    她与姐姐夏洛蒂·勃朗特和妹妹安妮·勃朗特,在英国文学史上并称为“勃朗特三姐妹”,各有著作传世,占据了一席之地。

    《呼啸山庄》里故事发生的地点,是约克郡的某个荒凉的原野,这也是艾米莉度过一生的地方。她出生在牧师家庭,家境不算太好,曾与三个姐姐一起,在条件恶劣的寄宿学校求学,吃得不好,卫生也糟,两个姐姐都因此去世,她和姐姐夏洛蒂的健康也受到影响,于是辍学回家,从此以后只断断续续地四处求学,并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后来为了生计,当过一段时间家庭教师,三姐妹计划开办一所学校,一直没有招到学生。

    与那些大生大死、大起大落的著名作家相比,艾米莉的人生经历简单得出奇。以至于有人怀疑,这样一个沉默寡言、孤僻羞怯、经历单一的牧师女儿,在年轻男女聚集的场合,甚至结结巴巴,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这样一个人,能写出《呼啸山庄》这样饱含痛苦激情和冷酷暴虐的作品吗?

    在我看来,恰恰只有艾米莉才能够写出这本惊世骇俗的小说。

    艾米莉·勃朗特

    艾米莉个头很高,四肢纤长,穿上漂亮衣服时,显得高贵非凡。可是,当她在故乡荒野中懒散漫步的时候,冲着狗儿吹口哨,在崎岖的路上长途跋涉,就显得放任不羁,在村里人看来,都说她“更像个男孩儿而不是女孩儿”。

    事实上,艾米莉的性格也确实缺少阴柔,有种岩石般的坚硬和刚强。她聪明,但很固执,只要违背她的意愿,谁劝都不听,这样坚强而专断的意志,使她不会被任何困难吓倒,绝不会轻易屈服。

    在这样的专横之下,很容易走到另一个极端,那就是隐藏的暴虐,有一件事非常能说明她的性格特质。

    曾经有人送给艾米莉一只名叫“管家”的牛头犬,出于这种烈性犬的本性,“管家”对熟人亲近,但如果有人打它,就会激起它残忍的兽性。“管家”有个坏习惯,喜欢到主人的床上睡觉,把洁白的床单踩得一团糟。在又一次被女仆投诉后,艾米莉宣布,如果“管家”再这样,她就狠狠打它一顿。对于牛头犬凶残的性情来说,即便是一个成年男子,这都绝对不是明智的决定。

    果然,“管家”老毛病又犯了,艾米莉气得脸色发白、双唇紧闭,她的姐妹们都不敢来劝她。她从床上把“管家”拽下楼,提着它的脖子,激得它一直凶猛地低吠。她把狗放在楼梯底下的狭窄空间,根本来不及去拿棍子,否则就容易被这头狂怒的畜生扑到,遭到致命的攻击。

    于是,艾米莉直接攥紧拳头,趁它还没跳起来,猛击它凶残的红眼睛,一边咒骂,直到它眼睛肿胀、几乎失明,才停下来。

    然而,当她惩罚完“管家”之后,又会亲自为它热敷,护理它肿胀的眼睛。

    事实上,艾米莉并非想要虐待动物,恰恰相反,她对绝大多数人都漠不关心,几乎没有任何朋友,反而更愿意与较为凶猛的动物相处,尤其喜欢它们的狂野自在,以及难以驾驭。

    我们不由得想到,这些野兽般的特质,也正是艾米莉自身性格的写照。在她沉默孤僻的外表之下,有一腔奔腾汹涌的热血。

    五、艾米莉·勃朗特的情感疑云

    直到30岁死于肺病,艾米莉都未婚。等我们仔细梳理过她的人生轨迹,甚至可以说,她一直都保持单身。

    由于她性格中充满严峻的男性气概,毛姆竟然断言:艾米莉·勃朗特是同性恋。前几年,还有人以此为题写了论文,实在可笑至极。他们认为艾米莉是同性恋的理由,恐怕不会比村里人觉得她“更像是男孩儿而不是女孩儿”的理由高明多少。

    说到底,性别的刻板印象而已。

    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呼啸山庄》里的凯瑟琳,也是这样一个“不像女孩儿的女孩儿”。凯瑟琳像男孩子一样四处撒野,家人一直对此头疼不已。有一天晚上,她因为病了,难得温顺地靠在父亲膝上,发生了这样一段对话:

    “你为什么不能永远做一个好姑娘呢,凯蒂?”她扬起脸来向着他大笑着回答:“你为什么不能永远做一个好男人呢,父亲?”

    而这时,希刺克厉夫正躺在地板上,枕着凯瑟琳的腿。显然,尽管两个孩子性情相似,老恩萧却不会问希刺克厉夫“为什么不做一个好男孩”,反而对他极为偏爱,只因为他是男孩子,这些顽劣撒野,就变得可以理解了。

    艾米莉·勃朗特

    事实上,在艾米莉的五个兄弟姐妹中,唯一的男孩布兰威尔确实备受父亲宠爱,也有写作才华,却不学无术,早早地荒废在酒精中。否则,或许他会成为英国文学史上留名的第四个“勃朗特”。

    对于这个随性而为的弟弟,艾米莉或多或少有几分羡慕:他是个男孩儿,所以可以喝酒玩乐,散漫自在,而她却不得不收敛本性,穿上勒人的衬裙,当一个循规蹈矩的家庭教师,就像渐渐长大、变得越来越“女人”的凯瑟琳一样。

    有意思的是,艾米莉讨厌与人交往,对父亲手下的助理牧师连礼貌都谈不上,却唯独与一个人关系极好,他就是威廉·魏特曼牧师。

    他那时年轻英俊,辩才极佳,聪慧博学,更有趣的是,他身上带着某种女孩儿气的仪容和举止,因此在勃朗特家里被称为“西莉亚·阿米莉亚小姐”。

    也就是说,艾米莉这个男孩儿气的女孩,对这个女孩儿气的男孩青眼有加。显而易见,这个魏特曼牧师,就是《呼啸山庄》里埃德加的原型。

    艾米莉在她这本唯一的小说中,让自己的化身凯瑟琳对埃德加充满亲近和喜爱,并且答应他的求婚,与他结婚生子。那么,我们不难想象,现实中的艾米莉对于魏特曼牧师,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那些关于她是同性恋的揣测,也就不攻自破了。

    六、“好女孩”与“野兽”:规训和反抗

    在艾米莉所生活的十九世纪英国乡村,像这样针对她的性别规训,恐怕从小到大都如影随形。作为一个“更像男孩儿而不是女孩儿”的姑娘,艾米莉在这种压抑天性、被迫驯服的痛苦中,制造出一头名为“希刺克厉夫”的野兽。

    他狂放不羁,始终游离于文明社会之外。即便在外出的几年中,他的外表变得有模有样,但他的内心,仍然是那只难以驯服、凶残任性的孤狼。其他人容易被蒙蔽,例如伊莎贝拉,只有凯瑟琳,透过表象,看到了他始终如一的本性。

    凯瑟琳多次提到,她与希刺克厉夫在灵魂、在精神上的统一性。然而,随着他们渐渐长大,他们不得不分道扬镳——凯瑟琳被驯化,成为传统意义上的“好女孩”,想当贤妻良母;而希刺克厉夫拒绝被驯服,变成充满攻击性的“野兽”,高举复仇的屠刀。

    对于这种改变,凯瑟琳充满矛盾的痛苦,她嫁给了代表“文明”的埃德加,却始终对希刺克厉夫抱有深刻的眷恋和不舍,因为他代表了她无拘无束的少年时代。

    这也使凯瑟琳在病危时,发自肺腑地痛苦呼喊:

    “但愿我在外面!但愿我重新是个女孩子,野蛮、顽强、自由,任何伤害只会使我大笑,不会压得我发疯!为什么我变得这样厉害?”

    这何尝不是艾米莉灵魂的呼喊?她想要挣脱社会对“好女孩”的规训,但做不到,只能把被压抑的自我,投射到她这部唯一的小说中:凯瑟琳是已驯化的希刺克厉夫,希刺克厉夫是未驯化的凯瑟琳,而凯瑟琳和希刺克厉夫合起来,正是艾米莉·勃朗特的全部。

    即便在《呼啸山庄》问世近两百年后的今天,性别的规训仍然像一把审判之剑,高悬在每一个女孩子心头:“你要温柔懂事”、“你要多做家务,不然嫁不出去”、“你应该早点结婚,年龄越大越不值钱”……

    这些无数个“你要”和“你应该”,千百年来萦绕在艾米莉们的耳边,如今仍然萦绕在每一个女性耳边,鞭打她们自由随性的天性,禁锢她们本该无拘无束的灵魂。这样的规训,什么时候才有终结的一天呢?

    正如少年时代的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他们整日游荡在荒凉的旷野,不是作为“男孩”和“女孩”,而是作为两个独立自主的人,天地辽阔,自有他们的容身之处。

  • 一个人的爱与死

    作者:八月槎 发布时间:2006-03-30 00:54:13

    一个阴郁中蕴含着激情,冷酷中包容着狂热的故事。

    重读希刺克利夫

      凡是看过《呼啸山庄》的读者,大多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十分欣赏希刺克利夫,欣赏他爱的纯真、质朴、野性、至死不渝;一种是对希刺克利夫不以为然,认为他变态、冷酷、无法同情和理解他那暴风雨一般的激情和爱恋、毕竟19世纪离我们已经太过遥远,重读《呼啸山庄》的我们已经生活在完全不同的时空。

      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呼啸山庄》呢?是不是欣赏希刺克利夫的都是情感上易激动热爱幻想追求完美的浪漫主义者?对希刺克利夫难以忍受的读者都是现实的功利的冷静客观的现实主义者?或者,每一次重读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认识希刺克利夫的机会,使聪明的读者有机会将手伸出自身的界限之外,触到另一个人心中复杂又疼痛的爱的内核?

      希刺克利夫是一个偏执的人,他爱上了一个人就为之牺牲一切,为爱不择手段,爱她到死,在英国北部风声犀利的荒原沼泽上,在一段封闭原始的时空里,又黑又脏的小野孩希刺克利夫爱上了带给他全部幸福与痛苦的凯瑟琳。

      呼啸山庄是“厌世者的理想天堂”,在这个美丽又荒凉的封闭的世界里,希刺克利夫以一名外来者的身份出现了——6、7岁的他流浪得快要饿死时,被呼啸山庄的老主人恩萧先生带回了呼啸山庄。应该说希刺克利夫的幼年是不幸的,他在来到呼啸山庄前在饥饿和死亡线上度过,来到呼啸山庄后在辛德雷的欺负和虐待中度过,应该说这一前一后的处境同样艰难,可是,有了凯瑟琳,一切全都不同了。凯瑟琳是一个疯狂的小丫头,她的血液中就有着不安定的因子,“她在一天内能让我们所有的人失去耐心不止五十次,从她一下楼起直到上床睡觉为止,她总是在淘气,搅得我们没有一分钟的安宁。她总是兴高采烈,舌头动个不停——唱呀,笑呀,谁不附和着她,就纠缠不休,真是个又野又坏的小姑娘。”然而这个又野又坏的小姑娘确是善良又漂亮的,纯真的她不像她那已经长大的哥哥那样懂得嫉妒希刺克利夫受到的宠爱,她只是一个爱玩的小姑娘,她和童年的希刺克利夫脾气很是接近,经过艰难的流浪生活的希刺克利夫并不娇气,也不会像辛德雷那样小肚鸡肠在父亲面前争宠,在忙忙碌碌的山庄中唯有孤独的希刺克利夫最重视小凯瑟琳,虽然大家有着不同的身份和背景,但是对于两个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他们有着共同的年龄。辛德雷受到的是长子的教育,他注定要承担家长们“恨铁不成钢”的期望,他是社会的人;老恩萧年事已高,认为小凯瑟琳“比她的哥哥还要坏”;约瑟夫是一个有些神经质的一身宗教气的老农民,而耐莉的一直都是正统的想主人之想的优秀的仆人。他们对于想玩、想疯、想闹得凯瑟琳来说代表着规章和秩序,代表着理性的不自由的世界;希刺克利夫代表着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什么都可能发生(事实上不会发生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充满自由、冒险和无限的可能性,老恩萧的这两个儿女教育的都不好,几乎都是自己在成长中确立自己面对世界的方式的,因此辛德雷不懂得谦让和尊重,凯瑟琳也不懂得礼貌和安静,希刺克利夫带来的更是倔强、隐忍和功利化的态度。所以辛德雷才会对希刺克利夫处处找茬,凯瑟林才会对老恩萧说:“你为什么不能永远作一个好男人呢,父亲?”,希刺克利夫才会充分利用他在家里得到的宠爱对付辛德雷,抢走了辛德雷心爱的小马。

      这就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地——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做一个对比,我们就可以发现,这里的一切多是原生态的,放任的、粗砺的,包括情感,而画眉田庄的人们一个个则彬彬有礼,他们的世界是一个文明的世界,也只有在这样的两极中,才产生了非同一般的碰撞与交融。所以希刺克利夫可以嘲笑埃德加和伊莎贝拉在抢一条小狗,他还注意到了他们在争抢之后或许是由于羞愧(道德的自我约束),又都不要小狗了,他们哭了起来。要是希刺克利夫遇到这种情况,对手是辛德雷的话就会宁可将小狗撕碎,要是凯瑟琳想要的话他根本就不会产生想不想要的问题,一定以凯瑟琳为准。在这个细节中我们可以发现,几个孩子在情感上的细微差异,埃德加和伊莎贝拉在发出强小狗的动作时,是由自己的单纯的欲望出发的,又为他们的道德教养所约束(后来都哭起来,不要了)。可是希刺克利夫对待事物就绝对不会从自己的真实需要(欲望)出发,或许是他可以选择的余地已经太少了,他无比珍视凯瑟琳,又万分愤恨辛德雷,希刺克利夫对待世界的时候首先看待这世界是怎样来对待他,他对待凯瑟琳的无比真诚是从凯瑟琳对他的一片真心来的,希刺克利夫的欲望(需要)往往带上了“反抗”的色彩,希刺克利夫的需要是被歪曲的,在希刺克利夫这里无论是给予(凯瑟琳)还是掠夺(辛德雷)都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这与他的生活背景紧密相连,由于希刺克利夫得到的太少,所以他要求的更多,但是,没有人来告诉他,最应该的方式是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讲,希刺克利夫是复杂的,他的每一个举动都关系着他是否背叛了他的全部生活(痛苦的不平等的生活),而凯瑟琳,埃德加、伊莎贝拉相比之下就要单纯的多,凯瑟琳对于希刺克利夫的理解和珍视同希刺克利夫对凯瑟琳的理解和珍视不是在同一个平面上的,就此也可以说,希刺克利夫对凯瑟琳的情感中本身就带有单纯的“喜爱”之外的东西,他所认识的凯瑟琳不是那个真实的小姑娘了。两个人一同到外面疯跑,对于凯瑟琳来说是“怪有意思的事情”,对于希刺克利夫来说不啻为一种反抗的形式(还有小凯瑟林肯和他在一起),凯瑟琳对这世界是好奇的,反叛的,游戏的态度,而希刺克利夫则是反抗的,背叛的决裂的态度,因此希刺克利夫往往看不到一些他应该看到的东西,想不到一些他应该想到的事情,他对这个世界更无情,也更容易走极端。

      两个孩子的友谊在缺少文明教育的情况下发展,他们被生活紧紧维系在一起,暴虐的辛德雷就是两个人必须一同面对的存在,在“斗争中”,两个孩子是“战友”,他们没有时间去考虑假如没有辛德雷,他们应该过怎样的生活,没有时间去考虑,对方在自己的眼中,有多大程度上是真实的。两个人的裂缝从小凯瑟琳在画眉田庄待了5个星期后开始出现了。那时,凯瑟琳只不过是一个12岁的小姑娘,3 年后,凯瑟琳15岁,答应了埃德加的求婚,又过了3年,凯瑟琳18岁,她嫁给了埃德加。

      在希刺克利夫心理,是埃德加夺走了凯瑟琳,在他重新回到呼啸山庄后他开始了他残酷的报复。然而是这样吗?埃德加夺走了凯瑟琳?住了5个星期后的凯瑟琳有了2点最为明显的变化,首先,凯瑟琳“懂得无理是可羞的”,“不愿意表现出她粗鲁的一面”,并以此保持了和埃德加的关系,取得了画眉田庄的好感;其次,“她对旧日喜爱的事物保持一种古怪的恋恋不舍之情;甚至希刺克厉夫也为她所喜爱,始终不变。年轻的林惇,尽管有他那一切优越之处,却发觉难以给她留下同等深刻的印象。”凯瑟琳不再和希刺克利夫站在同一条战线上了,她总是试图调和希刺克利夫和埃德加之间的矛盾。至于希刺克利夫,也发生了变化,“那时他十六岁了,相貌不丑,智力也不差,他却偏要想法表现出里里外外都让人讨厌的印象,自然他现在的模样并没留下任何痕迹。”“他学了一套萎靡不振的走路样子和一种不体面的神气;他天生的沉默寡言的性情扩大成为一种几乎是痴呆的、过分不通人情的坏脾气。”

      凯瑟琳失去了童年,因为她开始理智的思考自己的命运,她知道自己不可能永远和希刺克利夫在一起,像孩童时那样,她要面对的是未来,而希刺克利夫没有未来。两个曾经站在一起的朋友彼此失去了对方,凯瑟琳知道文明是好的,但是那并不能带给她快乐,她在另一个世界里是“假的”,在荒野里长大的凯瑟琳不习惯文弱的脆弱的埃德加,在另一个世界里凯瑟琳背叛了自己的生活,她怀念以前的日子,怀念有一个骄傲地和她站在一起的小男孩,他把她当做自己,他们之间没有礼节和规范,只有真诚的相对。在呼啸山庄里,往日的和谐和快乐没有了,由于辛德雷,希刺克利夫没有了上进的机会,希刺克利夫自己放弃了自己,但是他还有一线希望,那就是凯瑟琳没有放弃他。希刺克利夫的自暴自弃建立在他的自卑之上。在他们的爱情中,甚至是在希刺克利夫出走的雷雨交加的夜晚,他们都未曾面对过未来,既然过去的生活已经回不去了,那么,爱应该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凯瑟琳这时暴露了她的软弱性,她“爱” 埃德加,可是,她又说:“你难道从来没想到,如果希刺克厉夫和我结婚了,我们就得作乞丐吗?而如果我嫁给林惇,我就能帮助希刺克厉夫高升,并且把他安置在我哥哥无权过问的地位。”凯瑟琳这样来面对自己的爱情,而希刺克利夫则选择了逃避,因为他无法面对。这一年凯瑟琳15岁,希刺克利夫16岁。假如注意他们的年龄,我们会发现,他们还只是孩子。他们的爱建立在凯瑟琳12岁之前,他们在童年找到了共同的快乐,但是从凯瑟琳从画眉田庄回到呼啸山庄开始,他们的爱就无处附丽了,但这种爱还在延伸,基于不快乐的生活(是封闭和生活把他们紧紧压在了一起),基于美好的想象。这想象的过程是漫长的,尤其是在希刺克利夫离开的3年里,我们也可以想象一下,是怎样的生活让两个人对这爱念念不忘?在三年没有见面的两个孩子之间,可以保存下来的是什么?

      假如没有现实的接触,两个人怎么达到和谐,怎么终生不渝?现实的空间消失掉了,余下的只好用想象来填充了,但是,你想象出来的那个人,还是现实中的那个他/她吗?在希刺克利夫回来之后,我们可以做一些假设,假如3年后的希刺克利夫顺利地和凯瑟琳在一起了,他们能否和谐完美?希刺克利夫和凯瑟琳处与两种完全不同的环境中,他们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超功利的爱情(假如有的话)能过坚持吗?假如能够,为什么当初凯瑟琳答应埃德加的求婚?事实上当他们开始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问题本身就已经不纯粹了。在希刺克利夫走之前的凯瑟琳的对希刺克利夫的爱,和3年后希刺克利夫回来之后凯瑟琳对希刺克利夫的爱是否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如果说两个人的爱情真的是超功利的,这爱有没有一个基点?这基点是“性”吗?恐怕不是,那么是什么?是双方都可以不受束缚,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可是,这时候(经过文明熏陶的)凯瑟琳和希刺克利夫在一起是否还能自由自在?两个人有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像孩童时那样在荒凉的野地上疯跑吗?凯瑟琳瞧不起埃德加的软弱,可是假如面对的是希刺克利夫的绝对的爱(你是我,我是你),凯瑟琳是否怀疑过自己承担的勇气?

      凯瑟琳爱着希刺克利夫,是否也在肯定着他的危险的爱?凯瑟琳曾经对伊莎贝拉说起希刺克利夫,“告诉她希刺克厉夫是什么样的人:一个没驯服的人,不懂文雅,没有教养,一片长着金雀花和岩石的荒野。要叫我把你的心交给他,我宁可在冬天把那只小金丝雀放到园子里!”无疑,凯瑟琳是爱希刺克利夫的,这些话语里不能排除有嫉妒的成分,但是有没有一些是出自内心的呢?她警告希刺克利夫,“我太喜欢她啦,我亲爱的希刺克厉夫,我不容你专横地把她抓住吞掉。”小说里,希刺克利夫把伊莎贝拉吞掉了(他带给了这个爱着他的女人一生的不幸)。

      虽然一切都可以用爱这一个字来涵盖,但是这个字未免过于复杂了。当希刺克利夫再次回来,他和凯瑟琳依然相爱,但是这时候的爱恐怕只剩下一个形式,两个人都成为了极端的形式主义者,这爱情是对自我本真被异化的反抗,希刺克利夫反抗的是不公平的世界(这世界夺走了凯瑟琳,凯瑟琳是整个世界,凯瑟琳不仅承担她自己,还承担了符号的意义),凯瑟琳反抗的是生活的不自由、平庸、束缚和自己的懦弱(由之带来的痛苦和不快乐)。爱,是克服这一切的标志,希刺克利夫奋力追求,凯瑟琳却不敢承受了。

      希刺克利夫的质问是有道理的,“你现在才使我明白你曾经多么残酷——残酷又虚伪。你过去为什么瞧不起我呢?你为什么欺骗你自己的心呢,凯蒂?”假如相爱,为什么要欺骗自己的心呢?相比凯瑟琳,站在生活的底线上的希刺克利夫的偏执和自卑似乎更可原谅?

      凯瑟琳终于死去了,这一年,凯瑟琳19岁,希刺克利夫20岁。

      然而故事并没有结束,凯瑟琳死后的希刺克利夫十分不讨人喜欢,他的疯狂的报复似乎是无止无休的,小林惇、小凯瑟琳、小哈里顿……这就是爱么?由爱而生的恨?他究竟更爱凯瑟琳,还是更恨这个世界?他是在为凯瑟琳而报复,还是在为自己而报复?他更爱凯瑟琳(真实的凯瑟琳),还是更爱自己(他要“凯瑟琳”永远只属于他一个人,留在他自己的世界里)?你是我,我是你的意思是“假如我是流向洼地沼泽的水,你也绝对不能向大海流去吗?

      ”呼啸山庄是封闭的,希刺克利夫狂热的坚信自己的爱,坚信凯瑟琳对自己的爱,那么,这种极端的狂热就是极端的爱吗?他和凯瑟琳的爱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吗?当希刺克利夫只能成为乞丐时,凯瑟琳选择了离开,并为此而负罪,小小的呼啸山庄内一切竟然都是这么绝对。

  • 姐俩PK一下

    作者:不系舟 发布时间:2006-12-16 02:37:55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一文里列举了两种艺术类型:日神式的和酒神式的。

      

       日神额冠博带,面孔端庄,体相雍容,阿波罗的生活是标准的贵族生活,一种均衡的,不剧烈的,完满的生活。一种清醒,理智,有风骨的生活。日神式的艺术也是古典主义的标准艺术,一种宫殿气息的艺术,象古希腊雕塑般有着静穆的伟大和高贵的单纯。

      

       酒神狄奥倪索斯则不同,他半人半兽,眼神迷乱,丑陋不堪,酷爱在山林游荡,动不动就醉卧荒原,在自然与心灵之间展开半疯癫的沉思和迷狂,酒神式的艺术象古希腊的悲剧一样,真气充盈,浩瀚流走,是现代主义的标准艺术,一种山野气息的,被内在的心灵火焰所炙烤的艺术,一种消散了理智与情感区别的艺术。

      

       简爱毫无疑问是日神式的小说,一部出身平民而向往贵族的(虽然向往的是贵族的精神生活),室内的,理智的,阳光普照的,理想主义的,古典的小说。是的,一部标准的知识女性人生指南和成长手册,即便是对于当代女性,对于她们追求一种体面而殷实的生活,仍具有非凡的指导意义。

      

       呼啸很显然是酒神式的小说,书里从未流露过一丝对精神贵族的向往,从没有提升自己精神境界的愿望,它是真正的平民小说,甚至比卢梭更平民,因为它不象卢梭,没有一丝针对不平等的抗辩色彩。它是真正专注的热恋着它的自我,那荒原的气息!那无止息吹刮着的风!那种心灵的魔域!真是具有摄人心魂的神秘力量,读这书你根本来不及受陶冶,顾不上被感动,你是它的俘虏,它是你的主宰,它是荒原之神的宫殿,只接受流浪者的朝拜。

      

      

       说到文艺,你没法分清作者的才情有多少给了技巧,有多少给了激情

       它们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东西。你没法分清作者的情商和智商哪个更高一些。他有多少过人的精神体验,就有多少能力把这体验传达出来,我辈爱好者每每叹息某某把自己想说说不出的东西说了出来,这都是自欺和他欺的,你说不出,那是你没有,如果你有,你就必能说出......最好的东西不是独来的,它和所有的东西同来。泰戈尔很对,语言的神圣和贫乏都在这里面了。

      

       两部小说在技巧上的差别更明显,中文系的女生们最初练笔的时候,最容易选简爱作为范本,它的结构简单,基本沿着时间叙事,它认真的讲了一个女人的恋爱史,对社会的阴暗面作了适当的批判,它的一切都是那么适度!多少优秀的丑小鸭为它抹眼泪啊,它的理想是那种经过适当的奋斗和争取,就可以摸到的理想,一种现实的理想,一种相对的理想,这对于既想奋斗又想享受奋斗成果的人来说,真是具有无比的诱惑呢。

      

       而呼啸的结构则适应它的性格,甚至时间本身也被劲历的狂风扯碎,一种精心拼接的回忆和闪回,时间无条件的服从了无垠的空间,它的理想是绝望的理想,是超越生死疆界的理想,怎一个爱字了得?这是令人粉身碎骨的理想,但凡对日常生活有点留恋的人,在这座宫殿前请留步,这是给有宗教狂热的家伙预备的祭坛,它是农民的地狱,流浪者的天堂,它无情的击碎关于文明和家园的梦幻,它教唆人们把自己献给未知和黑暗。

      

       艾米莉.勃郎特凝视着旷野,象是对身边的夏绿蒂,更象是自言自语的说:你就是一刻不停的爱,爱上80年,也抵不上我一天的爱...

  • 现代西方精神的一口古老源泉

    作者:道德经 发布时间:2022-12-23 23:28:35

    今天读完了古斯塔夫施瓦布的《古希腊神话与传说》。

    本来看完书已经困得不行了,还是强打起精神来写一写读书笔记,思绪比较混乱,毕竟脑子已经木了。

    本书是作者根据荷马口传诗歌作品《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荷马史诗)和参照其他古代希腊神话与传说以及希腊其他作家的一些文学作品编写的。将诸神故事、特洛亚战争和俄底修斯传说及阿伽门农结局等等故事娓娓道来。说起古希腊,总是感觉到很熟悉,其实传世的古希腊确信的史料并不多的。除了古希腊的那些恢弘而又烂漫的建筑遗址让人容易产生无限的遐想,就是荷马史诗以及一些传说了。在地中海世界,古希腊文明并不算早,在更早以前已经存在众多文明体(比如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巴比伦),古希腊文明本身也分米诺斯文明、迈锡尼文明和古典希腊文明三个不同阶段,但大多数文明都已经湮灭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了。我们现在一提起古希腊文明,就会自动想起哲学、雕塑、科学、艺术,感觉古希腊持续时间很漫长,实际上古希腊文明真正的高峰时期是古希腊时期,前后只有300年左右。但正是这一在人类整个文明时间体系里并不算长的时期,恰好被誉为整个西方文明的源头。

    这里就不禁要问一个问题, 为什么古希腊文明被誉为西方文明的源头呢?本书用一个又一个的故事给出了答案:以人为中心。古希腊赋予了西方文明以人文、理性和民主这三大文化基因,这也是现代西方在经历了离开中世纪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而回归到以人为中心的新世界的文艺复兴以来所呈现的,与古希腊文明精神底层结构高度相似的精神世界。

    在本书故事为代表的古希腊文明那里,古希腊是高度世俗性的,人的地位是很高的,人没有匍匐在神的脚下,人是自信的、乐观的,是自己的主人。在古希腊人那里,理解世界、解释事物的规律和行为,用的是宗教为代表的神秘主义以外的道理。将无法理解、不可抗拒、掌控不了的世界和事物,赋予了神这种想象物体,而目之所及、由人构成的人类社会及现实事物,则由人来掌控。人敬畏神,神的世界是深不可测的,人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格去理解神的世界背后的原因,也没有什么规律可言。神可以深刻影响着人,然而神并非不可战胜的,人是可以通过自己的理性去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发现规律和法则。

    书中那充满想象力的故事,用一个个英雄的事迹,体现着人这一主体的尊严,用一个个神的行为,体现神并非高高在上的,也没有那么神秘,性格和凡人差不多,人有的缺点神也有,小气、嫉妒、自恋、推卸责任、坑蒙拐骗、私生活混乱等等,哪一个不是能在人身上能找到的?有时候为了达到目的,神与人结盟,神力也不能使人毫无反抗,人不受神的支配的,反而能够影响到神。人类的英雄们追求这自由和尊严,英勇善战、力大无穷、智慧非凡,这些美好的品质与神也不遑多让。这一切的一切,无法反映这在古希腊人的世界观里,人的地位和神是差不多的,人也可以上升为神的,是可以升格为不灭之存在到奥林匹斯山去与原神们一起耍的,虽然神创造了人,但人并非神的附属品。

    在阅读过程中,比较头痛的就是对这些混乱的神与人名容易搞混了,对故事不厌其烦的描述的各种细节不胜其烦。还有就是发现了一个让我悚然而惊的事实,就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似乎丧失了想象的能力。一般来说,人的认知模式有演绎法和归纳法两种,前者是给定某些前提条件,通过一系列逻辑推理得出结果,后者是从经验中归纳出新的经验,再把这些经验套用到新的场景中去,从而获得新的认知。我现在更愿意使用演绎法而弱于归纳法,在这里就是丧失了对故事蕴含的道理的提取,容易迷失在故事中诸多具体的细节中去,对故事所承载所反映的道理则付之阙如,更别说把这个道理应用到故事之外的其他场景中去了。或许这也是近十年以来极少看小说等文学类作品的原因吧,又或许是这个原因所导致上述的后果呢。

  • 时代的标志•精神的符号

    作者:火锅娘娘 发布时间:2008-08-08 02:48:51

    塞万提斯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被誉为西班牙乃至全球范围内的长篇小说开山之作,后人从中源源不断地借鉴技巧,吸取营养。而该书中人物形象“堂吉诃德”尽管历经几个世纪,仍然被人们广泛地关注、研究,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名著形象之一。

    《堂吉诃德》的成功对于塞万提斯——这个终生穷困潦倒、命途多舛的西班牙作家,是始料未及的。据说他在狱中最初构思出这篇小说,最初的写作宗旨只是为了“把骑士小说的那一套扫除干净”。然而,小说的意义却远远超过了对骑士文学的嘲讽和攻击,而成为真实全面反映当时西班牙封建社会状况的著名作品。

    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西班牙,具有一切腐朽封建制度的特征:剥削和宗教压迫极其残酷,官僚和贵族生活放纵糜烂,下层人民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西班牙资本主义发展极其缓慢。这样的社会被堂吉诃德称为“多灾多难的时代”,“可恶的时代”。与此同时,欧洲文艺复兴的火焰也已经顺应时代的发展在西班牙土地上燃烧起来,人们强烈追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尤其是西班牙在地理大发现和环球航海上取得的巨大成功,人们面临一个更加广阔自由的空间,这种意识就变得更加强烈。可以说,小说是当时时代发展的产物,同时也真实全面地反映了那一个时代背景下发展的西班牙,具有典型的意义,这种意义不仅对于西班牙,还对于整个文艺复兴的欧洲,甚至对于整个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因为,西班牙在当时是一个典型的国家,具备当时文艺复兴时期一切欧洲国家的基本特征,而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无疑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必然产物。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堂吉诃德》会有如此经久不衰的魅力,因为它恰恰是一个时代主流发展的反映,怀有人们对于那个时代的特殊情结。如果说自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在物质上给近代社会的人们带来了希望和曙光,那么《堂吉诃德》在长篇小说上给近代社会的人们在精神上带来了同样的愉悦和鼓舞。虽然当时的人们,未必能像几百年后的我们那样以一种历史发展的宏观角度去看待这部作品,但从当时人们对于《堂吉诃德》的狂热来看,说明人们已经从心里上感受到一种新奇的、前所未有的东西了,这种感受是潜移默化的,可能只停留在感性阶段,但已经触及到人们渐渐觉醒的人文意识了。

    小说的故事其实很简单,通过叙述一个穷乡绅吉哈达因阅读骑士小说入了迷,企图仿效古代游侠骑士外出漫游,并改名堂吉诃德•台•拉•曼却,还物色了邻居桑丘•潘扎做侍从。由此引出二人一系列荒诞新奇的经历。小说把矛头直接指向当时流行的“骑士小说”。这种小说,往往以英雄历经种种磨难最后成功为题材的小说,大都千篇一律,是当时一种比较世俗无聊的小说;其中鼓吹的“骑士精神”实际上是封建阶级用来加强统治的手段,因而带有浓重的统治色彩。这种沉闷单调的文学形式无疑已经无法钳制当时意识觉醒的人们了。塞万提斯反对的所谓“骑士文学”,其实可以代表当时西班牙残酷的上层统治和传统僵化的思想意识;而《堂吉诃德》的出现则反映了下层人民对于统治阶级的不满和意识觉醒的要求。尽管这种反抗的形式很奇怪,因为《堂吉诃德》本身就是一部骑士小说,实际上就是用“骑士小说”去反对“骑士小说”。笔者认为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迫于当时西班牙政府对于文学作品的钳制,不得不披上“骑士小说”的外套作为“保护衣”,于是,这种正话反说、外浮内深的写作方式反倒给人们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越是骑士本身,越是有发言权;人物表面越是荒诞,人们越是会去探究深层的原因。

    但一切只是表面,堂吉诃德其实是一个披着骑士外套,却做着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骑士的事情。尽管他的种种行为令人发笑和难以理解,这其实也反映了当时新兴意识的出现所面临的局面,人文主义思想的觉醒必然面临传统观念的巨大挑战,任何一个新旧交替的过程都是充满斗争与流血、曲折与反复的,这种阻碍不仅来自上层的压迫,更来自下层自身面对道路时的迷惘,毕竟这是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一切都只能在探索中前进。于是在嬉笑怒骂间,塞万提斯真正想揭示的是这笑声背后的沉重感——一种时代赋予的沉重的使命感。堂吉诃德正是这种肩负有沉重使命感的典型人物的载体。但他扮演的似乎并不是一个纯粹的角色:他身上仍然带有最传统的骑士特点,但他已经认识到了当下社会的弊病,所以他的一系列所作所为却并不是为了维护现存的制度,而是要改造出一个理想的社会——“黄金时代”,但他又常常耽于幻想,有太多不合实际的想法和做法,这些主观的东西并不能真正地改造客观世界。于是,堂吉诃德是矛盾又尴尬的,在那样一个矛盾又尴尬的时代中,成为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他既可笑又可敬,既滑稽又严肃,即是喜剧人物又是悲剧人物。因为他身上所拥有的种种复杂的性格与色彩,也使得堂吉诃德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形象之一。

    但堂吉诃德形象真正经久不衰的原因,远远超过这部小说本身给予他的涵义。那是一个文艺复兴的时代,这是一部反映人文主义精神的作品,因此堂吉诃德这个人物是以一种真实、全面、充满人性和个性的形象出现在作品中的,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不受任何政治或教条的束缚。人性是相通的,可以跨越空间与时间。堂吉诃德的复杂其实正是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堂吉诃德所面临的矛盾又尴尬环境其实每个时代的人们都在面临,只不过每个时代的主题不一样罢了。所以,人们常常可以从这个充满人性化的典型的人物形象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不同的人思考堂吉诃德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堂吉诃德这个人物形象也因为代代人们的关注与研究更加鲜活与丰满起来。于是,“堂吉诃德”精神渐渐已经成为一种代名词,就是面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时,所具有的类似于堂吉诃德式的想法与做法。这个名词本身又是一个可褒可贬的词,究竟是应该有一点幻想的精神还是应该理智务实,一千个人仍有一千种说法,这再一次验证了其实时时代代的人们面对新旧选择时都是一样的充满了迷惘。

    2006.5.29


下载点评

  • 图文清晰(948+)
  • 下载速度快(1095+)
  • 速度快(5910+)
  • 无盗版(1086+)

下载评价

  • 网友 陈***秋:

    下载速度:4分 / 书籍完整:8分 / 阅读体验:9分

    ( 2024-05-17 12:59:11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习***蓉:

    下载速度:9分 / 书籍完整:5分 / 阅读体验:10分

    ( 2024-05-17 13:01:38 )

    品相完美

  • 网友 訾***雰:

    下载速度:9分 / 书籍完整:10分 / 阅读体验:5分

    ( 2024-05-17 14:21:53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苍***如:

    下载速度:8分 / 书籍完整:6分 / 阅读体验:10分

    ( 2024-05-17 13:01:29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和中国微经典:傻子说相关的视频:

鲁迅经典寓言:聪明人、奴才和傻子






最新书籍
相关专题